欢迎光临舒城实验小学欧洲华城校区 今天是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0| 浏览次数:

舒城县实验小学校本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载体,遵循“全员参与,突出重点,以人为本,讲究实效”的研修原则,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素质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职教师56名,其中小高高级教师31名,占教师数的55%,大专以上学历教师56人,占教师数的100%,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3人,占教师数的60%,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2人占教师数93%,市骨干2人,县骨干3人,占教师数10%。

2、发展优势:

(1)校本研修有基础,教研组建设有成效,学校自开展了“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后,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单位,以学校内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开展以学校为本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旨在既切实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探索教学中的规律。学校数学教研组勇于进取,承担市级数学课题研究,并于本年度完成结题任务。由数学教研组的引领,向其它教研组进行辐射,争取更多的特色研修在“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中得到开展。

(2)教育科研成绩显著,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立校之本,坚持科研育师资,科研促发展,科研保质量,科研创特色。一直坚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研究活动中得到提升。

(3)师资建设机制完善,教师专业有效发展。

学校在系统地制订了教学常规和教研,带教考核,研修等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教学的新突破,新实践,新创造,新局面,新发展。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教研组,集体备课组作用,倡导“研究兴课”、“岗位练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带教、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教师任职资格率达100%,职务培训完成率100%,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本科学历从07年30%到现在60.3%,大专学历及以上学历达到100%。近年来每学期均有教师在全县范围内上公开研讨课。如:朱晓花老师、石莉丽老师为上学期的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上研讨课。结合自身地理位置上优势——与师范学校同处一个校园,每年都与师范学校合作共促进,每年都有教师积极参与,为师范毕业生见习活动开展而上研讨课,示范课。在活动中发展自身,展示特色,共同促进。

(4)学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校已为主教学楼各班级配置了“班班通”,每位教师都能熟练的操作“班班通”。教师办公的每个办公室都已连接了宽带,每位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参加各类的网上教育培训。这些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学校校园网站建成使用后,学校建立了《校本研修》、《课堂改进计划实施》、《资源库》等网络平台,为校本研修实施拓展时空。

3、存在困难

(1)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名师”的生成要加速,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的个体素质差异很大,新生力量匮乏。由于教师内存“补给”的不足和存在着“畏难”情绪,近年来学校没有生成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小中高”职称教师。为此学校必须制定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学校的师资结构。

(2)教育观念要更新,现代教育需适应。学校虽处师范校园暨教师进修学校校园内,但毕竟还处在发展进程过程中,为考而教,唯分至上,重智轻德,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二期课改的实施,教师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把理念转化为实践难度较大。

(3)学校生源多元化,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既有农村留守儿童,也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既有本街道的孩子,又有责任区外乡镇的学生,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三、研修目标:

通过校本研修,达到加强校本研修的制度建设,形成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之间架设桥梁,使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使教师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校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学习型团队,真正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发展。

四、具体目标与措施

校本研修,“研”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特别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地在学习、研究中成长。

(一)培训

目标: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较全面的专业技能。

2、形成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未来发展同存共进的良性局面。

3、创建学习型校园组织,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4、创新培训形式,使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精致化。

措施:

1、培训内容贴近教师成长需求

(1)教育素养“补课”。本学期4月19日,利用星期六时间,聘请专家讲座:《加强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我们所理解的“教育素养”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优秀素质。它主要包括品行品德、思想境界、慈善关爱、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文明规范、读书习惯和教育的忠诚度等方面。通过专题培训,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素养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开设师训专栏,开展教师师德培训题,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设讨论区、教师心得专栏等。

(2)教学素养提升。教学素养是教师准确、科学实施教学行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和艺术。教学规范、课堂设计、作业设计和处理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原有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提升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正确认识和整体领会。

(3)学科知识更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文科学也与时俱进,新课程在内容上做了很大调整,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就显得老化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培训和学历进修等多种渠道不断地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将邀请本专业站在学科前沿的专家,整合新知识的各项内容,传授、交流,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专业知识。

(4)科研方法学习。对于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基本的要求是要学习,要借鉴成功的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套路。通过系列科研知识的学习,促进教师教科研基本理论、方法的提高,更好地指导自己实践。

2、培训形式发扬传统力求创新

培训形式的选择影响着培训的效果,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在发扬传统培训方式优势的同时,学习借鉴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教师培训新形式。

(1)采取“三结合”的传统方式。我们将采用集体培训、小组活动、自主学习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系列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成长。每学年向教师推荐各类书籍,以读书小组的形式,开展分组读书活动。做到有读书计划、有读书笔记、有读后感。每年假期,以“读书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到校讲学,派教师出去参加学术会议。

(2)建立“对话式”的培训模式。以培训现场为平台、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让学员的参与、学员与专家的对话成为培训的主流形式。在培训活动中,学员与专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互动,给学员带来更多的收获,也为传统的培训形式注入活力。

(3)“动态延伸式”的培训思路。针对段落式、封闭式集中学习的培训常态,提出“前培”和“后培”的新概念,就是将“培训前学员的准备”和“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的后续性或者跟踪性管理”纳入培训过程。“动态延伸”的新思路放大和延长了短期培训的效能,力争使参训教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

(4)构建基于网络的培训方式。发展网上培训学习功能。拓宽培训渠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培训交流,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前沿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成为教师个体专业学习的助跑器。通过开展网络平台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教学问题大家谈”的互动学习培训,帮助教师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知识分享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氛围。

(二)教研:

目标:

1、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制度,创建活动研修模式,提高校本研修质量。

2、各学科形成特色,并形成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学校“研究共同体”,形成“合作、互动、共享”的集体研究氛围。

4、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有较明显改进,反思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群体。

措施:

1、搭建平台,创建研究型教研组。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开展研究型教研组的创建,进行“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的评比活动,促进教研组内涵建设,使参与教研活动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使教研组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逐步形成“合作、互动、共享”的集体研究氛围。

(1)切实抓好“五个环节”:①强化备好课,钻研教材,精心备课;②精心上好课,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用教材教;③分层次作业,练习设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④关爱“学困生”,制订切实有效的帮困措施并落到实处;⑤恰当地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力争实现三个突破:①分析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实现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定有实质性的突破;②利用教研组研讨课,加强优秀课例的研究,实现“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实质性的突破;③分析教研组的优势与不足,在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研究过程中提升理念,实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有实质性的突破。

(3)扎实教研,逐步打造品牌“名师工作室”: 学校一直着手于打造“名师”,并于上学期正式成立了“石莉丽名师工作室”。在这个团队中,给广大教师搭建展示和锻炼的舞台,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教研组计划,参与教研活动:活跃互观课,设立研究专题,收集典型教学案例,精心备课和注重作业批改形式多样、灵活,抓“学困生”转变,做到活动开展有计划,成果汇报有总结。通过活动开展,逐步打造品牌“名师工作室”,以此为辐射,推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2、聚焦课堂,开展专题研究。

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 活动时以问题为中心,没有问题的研修是没有实效的研修。选择教师在课改中与使用新教材时遇到的困惑,各学科典型课例,以及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学校或科组研讨的专题进行研究。由学校或教研组确立主题,教师分头探索、实践、研究,然后讨论形成共识,按照研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跟课等环节进行,全员参与,力求实效。

3、教学结对,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开展骨干教师传帮带活动,广泛开展师徒互相听课、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活动,实现共同提高。骨干教师在引领发展自己,争取2年内培养1—2名县学科带头人和“小中高”职称的教师。

4、校际协作,建立教研联合体。

构建开放式研修平台,确立校际协作的合作伙伴,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继续与兄弟学校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教研互动体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使学校的成功经验及时辐射到兄弟互动学校,同时汲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使双方在示范中关注发展,在输出中辐射规范,在互帮中提升质量,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5、网络教研,逐步完善学校网站,构想创设“教师论坛”。

开通网络教研这一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开设教研讨论区,可以为教师打开一个敞开、明亮的世界,让教研更快捷、方便。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倡导学术争鸣,开展网上论坛,实施资源共享。教师论坛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科研

目标:

1、通过开展以课题引领实践研究,促进学校发展。

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教师在科研中发展自我。

3、营造学校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建设研究型校园文化。

措施:

1、以学校《大班额状况下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发展。以有机整合为保障促落实

(1)课题研究与公开教学整合。为推进教学研究与新课程改革,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研讨会、各级公开课或家长开放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课题研究的方向,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主阵地的作用。

(2)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整合。名师工作室、教研组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各室在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要根据组内教师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的总课题明确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改粗放型、离散型教研为以课题统率工作的集约型教研,扎实开展基于主题的教研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整合。教师身在第一线,要树立课题意识,把课题的研究贯穿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使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又服务于教育教学;倡导教师用思考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工作,总结利弊得失,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障措施: 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学校整体规划校本研修的内容,系统思考研修的形式,将培训、教研、科研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统一纳入校本研修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从而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一)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根据老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干部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意见制订学校校本研修方案,选择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式,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审定工作组定的学分等,推荐研修成果。组织学习,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全体教师理解校本研修实施对学校发展的意义,总结学校研修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意见。

2、成立工作小组:由教导处和语数英教研组分管师训工作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指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检查学科组及教师个人的研修计划,负责教师研修工作安排、开展、记录,根据实际初步确定教师学分交领导小组审定。总结各学科各方面在研修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研修。

(二)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购置一定量的教师学习书籍,让老师能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校园网、课程平台的服务器的维护与保养,并适当的添置基设备,加强与新区社发局信息中心的联系,保证做到网络通畅;从而为教师有效使用先进教育、教学设施。

2、经费保障。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网络畅通等各项研修工作顺利开展。

(三)评估保障

学校网络平台可以记录教师登录师训专栏的情况,教师上传的资源、讨论、学习心得情况都可以自动记载。每学期将对每位教师的学习进行平台查询。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认真确定学分,严格规范学分认定。

                                                     2013年~2014年度